阿拉摩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后期, 70–66 Ma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 | |
---|---|
![]() | |
阿拉摩龙和暴龙的等比例骨架模型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演化支: | †板龙类 Plateosauria |
演化支: | †大脚类 Massopoda |
演化支: | †蜥脚形类 Sauropodiformes |
演化支: | †近蜥龙类 Anchisauria |
下目: | †蜥脚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沉重龙类 Gravisauria |
演化支: | †真蜥脚类 Eusauropoda |
演化支: | †新蜥脚类 Neosauropoda |
演化支: | †大鼻龙类 Macronaria |
演化支: | †巨龙形类 Titanosauriformes |
演化支: | †多孔椎龙类 Somphospondyli |
演化支: | †泰坦巨龙类 Titanosauria |
演化支: | †真泰坦巨龙类 Eutitanosauria |
演化支: | †岩盔龙类 Lithostrotia |
科: | †萨尔塔龙科 Saltasauridae |
亚科: | †后凹尾龙亚科 Opisthocoelicaudiinae |
属: | †阿拉摩龙属 Alamosaurus Gilmore, 1922 |
模式种 | |
圣胡安阿拉摩龙 Alamosaurus sanjuanensis Gilmore, 1922 |
阿拉摩龙属(属名:Alamosaurus,意为“白杨山的蜥蜴”)又译阿拉莫龙,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萨尔塔龙科的一个属,生活于晚白垩世的北美洲。它们是一种大型的四足的植食性恐龙,身长估计达45米以上[1],体重超过105公吨[2]。近年研究根据脊椎骨、四肢骨头,推测阿拉摩龙的体型甚至超过阿根廷龙、普尔塔龙,是最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之一[3]。阿拉摩龙与其他蜥脚下目的恐龙相似,有着长的颈部及尾巴,尾巴末端有着类似鞭索的结构。
与主流看法相反,阿拉摩龙不是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阿拉莫、或是当地的战役而命名。阿拉摩龙的正模标本也不是发现于德克萨斯州,而是发现于新墨西哥州。它被命名为阿拉摩龙,是因为化石所属地层原名为“白杨山”(Ojo Alamo)(白杨山组目前被编入科特兰组)[4][5]。“Alamo”本身是一西班牙文,意即“白杨”,是当地的一种白杨树亚种的名称。
阿拉摩龙目前只有一个种,模式种圣胡安阿拉摩龙(A. sanjuanensis),种名是以化石发现地的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为名。属名、种名都是由史密森尼学会古生物学家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在1922年所命名的。
阿拉摩龙的中段尾椎有延长椎体[6]。脊椎的侧孔形成浅凹处[6],萨尔塔龙、马拉维龙、风神龙、冈瓦纳巨龙也有这种脊椎特征[6]。毒瘾龙也有类似特征,但更深、更深入椎体[6]。阿拉摩龙的体型比毒瘾龙粗壮[6]。 根据最新的发现,于新墨西哥Naashoibito群的Ojo Alamo 组所发现的化石包括两个巨大的椎骨和部分股骨。这些化石归类于——圣胡安阿拉摩龙(Alamosaurus sanjuanensis)。化石显示其体形超过阿根廷龙和普尔塔龙(Puertasaurus),这使阿拉摩龙成为最大的恐龙候选者之一。
阿拉摩龙明显是泰坦巨龙类的衍化物种,但是它在泰坦巨龙类的演化关系、分类位置却不清楚。一个主要的分析将阿拉摩龙与后凹尾龙分类于萨尔塔龙科的后凹尾龙亚科[7]。另一个不同结果的分析,则认为阿拉摩龙是柏利连尼龙的姊妹分类单元,并将它们分类于萨尔塔龙科之外[8]。其他科学家发现在分支系统学及形态学上,阿拉摩龙与内乌肯龙、巴西的三角区龙有独特的相似性[9]。
阿拉摩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西南地区。正模标本发现于新墨西哥州的白杨山组(科特兰组)下层,之后也在科特兰组的上层发现阿拉摩龙的化石。科特兰组的地质年代约在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通常被称为“科特兰页岩”。在其他麦斯特里希特阶的地层,也有发现其他阿拉摩龙的化石,例如犹他州的北角组(North Horn Formation)、德克萨斯州的Black Peaks地层、El Picacho地层及Javelina地层等。过去研究认为,这些地层的年代约在白垩纪结束的6500万年前,阿拉摩龙应是最后灭绝的恐龙之一。近年几项研究,认为这些地层的年代较早,大约是马斯特里赫特阶中期,或约是6900万年前,而非白垩纪最末期[10][11][12]。
在1922年描述的标本,是一个肩胛骨及坐骨。在1946年,在犹他州发现了一个更完整的标本,包括一条完整的尾巴、缺趾端的右前肢及两个坐骨。另外,从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及犹他州发现的一些标本,也被编入阿拉摩龙,但大部分都没有详细的描述。已知最完整的标本是从德克萨斯州发现的幼年个体化石,由此化石可以推断阿拉摩龙的大小[9]。
目前没有发现阿拉摩龙的头颅骨,只有一些牙齿。也没有发现一些较进化的泰坦巨龙类(如萨尔塔龙)的常见鳞甲。
阿拉摩龙的化石,是美国西南部最为常见的上白垩纪化石之一,因此被当成判别年代、地层的标准化石。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南部,动物相从“埃德蒙顿群”(Edmontonian)转变到“兰西亚群”(Lancian),变动比北美洲北部还大。Thomas M. Lehman形容某些地区的动物相转变,例如这个地区的阿拉摩龙、风神翼龙,可能跟半干燥的内陆环境有关[10]。
阿拉摩龙是白垩纪晚期北美洲唯一的泰坦巨龙类,可能是因为白垩纪晚期,一度有陆桥连接北美洲与南美洲,阿拉摩龙或是它们的祖先,沿者路桥往北迁徙[10]。南美洲的小贵族龙、北美洲的鸟龙鸟,可能代表这段时期有陆桥存在。阿拉摩龙在北美洲的存在时期短,也支持这个理论[10]。有科学家提出阿拉摩龙是从亚洲迁徙而来[10]。相反意见则认为阿拉摩龙是种内陆动物,从浅水环境迁移到其他地区的可能性较小[10]。目前已发现白垩纪早期的泰坦巨龙类化石,阿拉摩龙的祖先也可能演化自北美洲[10]。
其他在该地区发现的同时代恐龙有霸王龙、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雕齿甲龙、埃德蒙顿龙、牛角龙及白杨山角龙等。暴龙和伤齿龙跟阿拉摩龙生存在同一地区,然而体型的差距使当地没有任何掠食者能够威胁到成年的阿拉摩龙;不过,体型小型的阿拉摩龙的未成年个体则有机会受到其他掠食者的攻击。
|